寻找“红塔村落记忆”之十七:彝汉杂居下的民族文化大融合
时间:2017-08-09 18:58:59   来源:    阅读次数:
  2017年7月8日星期六早上午8:30,2017年暑期“三下乡”“村落记忆,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团来到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灵秀社区的上灵秀以及小三家,开展了以“寻找村落记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上灵秀是一个彝族汉族杂居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不乏现代化气息的地方。实践团成员来到村民活动中心,寻找并顺利采访到了几位老人。据他们的讲述,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了上灵秀的历史文化,和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村落记忆。

实践团队成员们来到了上灵秀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入口处。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选清 摄
  首先,在村落负责人的联系与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一位姓陈的老人,实践成员们向老人询问道:“你们个认得这个村子呢起源?”老人回答道:“我们陈家是从下灵秀搬过来的,也属于陈表后代,我老伴儿姓石,她家是在这个村子里生活时间最长的家族。其他的就不太清楚了。”当问到他们是否教小辈说彝话时,“没有了么,现在么他们都是在学校头读书,就讲汉语了,只是还能听得懂彝话。”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在实践队员跟老人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这个村子里的人都能用彝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可是随着实践的流逝,后一辈的人员大多数都被汉化了。
实践团队成员们与陈姓老人对话。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选清 摄
  其次,实践队员们看到在村民活动中心对面,很多人在客堂里忙碌着,杀猪宰羊,气氛异常喜庆。询问后才得知,这是在为一位彝族老人的八十寿宴做准备,一位热心的村民介绍道下午,这个村子的大部分人都会来到这里为老人祝寿,并且按照传统还会在客堂举办一些歌舞表演来为此助兴。在此期间,实践团成员也积极参与其中,与当地村民一起为老人八十大寿积极尽一份微薄的力量。通过这件事情,实践队员们看到了这个村子里人们的团结互助,热情友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的生活场景,两个民族,一份乡愁。
村民在准备寿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选清 摄
  最后,实践小组成员找到了一位从昆明嫁入这个地方的汉族的老人,向她了解了这个村子的一些基本情况,下面是实践团队成员与老人的一段对话:
队员:“奶奶,您刚刚到这个地方呢时候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啊?”
老人:“会呢嘛,刚到这点么一样都听不懂,连这些小娃娃讲话都认不得。”
队员:“那您现在会讲彝话了吗?”
老人:“会呢嘛,听的听的就会了,现在在家头讲呢都是彝话。”
队员:“那您会教你呢孙子孙女们讲彝话吗?”
老人:“小娃们不咋个讲了,在学校的都是讲普通话,当有回家在家的或是村子的呢时候们讲哈彝话。”
  据实践团成员了解,这位外嫁而来的汉族老人受到了这里的彝族文化的很大影响,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她比一些彝族本地人讲彝话都讲得还溜,而在这个彝汉杂居的小村落,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两族文化的大融合。

实践团队成员采访从外地嫁入这里的老奶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选清 摄
  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尽管民族众多,相处却很融洽,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就可以见证两族文化的融合,实践队成员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深刻感受到了该村落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氛围,希望几百年后,再回首,仍保留着这份村落记忆。(通讯员 苏丹 刘选清 唐慧)

访问统计:

红塔书院

最稳定的网投平台(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转载

电 话:0877-2985668  邮编:653100

联系地址:中国.云南省.玉溪市.最稳定的网投平台

文学NewWay